此二维码将于3:00后失效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专访
彤程新材总裁丁林: 坚持创新与战略耐性,打造 中国新材料产业标杆
发布时间:2025/10/13    作者: 陈志炳    来源: 中国橡胶杂志 订阅

·编者按·

在中国乃至全球橡胶工业的宏伟画卷中,橡胶助剂虽看似细微,却是赋予橡胶制品灵魂、 决定其性能与价值的关键。成立于 1999年的彤程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是从这一精细领域起步,历经26载风雨兼程,从一家贸易代理公司,蜕变为在全球橡胶助剂领域声名显赫的巨头,并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向着“全球领先的新材料综合服务商”的战略目标稳步迈 进。彤程新材的成长史,恰是中国制造业从“跟跑”到“并跑”乃至在某些领域“领跑”的 微观缩影。

9月16日,《中国橡胶》杂志编辑走进位于上海陆家嘴的上海中心大厦彤程新材总部,与该公司总裁丁林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作为一位兼具国际化工巨头亨斯迈的系统化管理历练与本土市场深刻洞察力的领导者,在丁林的讲述中,彤程新材的故事不再仅是商业的成功,更是一个关于技术信仰、战略抉择与管理哲学的深刻样本。

彤程新材料集团总裁丁林

1999年上海的一家贸易代理公司,到如今市值超200亿元的A股上市企业集团,连续多年稳坐 中国最大的橡胶酚醛树脂、补强树脂、粘合树脂生产商宝座,再到在光刻胶领域实现国产突破的“隐形冠军”,彤程新材的26年,是一条充满战略前瞻与创新胆识的跃迁之路。

彤程新材上海总部

从“贸易”到“创造”:三个阶段,三次跨越

彤程新材的诞生,深深扎根于中国全面融入全球化的历史浪潮之中。上世纪90 年代末,在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WTO)的前夕,国家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轮胎制造技术,为中国轮胎制造业的腾飞奠定基础。创始人张宁女士凭借其在精细化工领域的专业积淀,敏锐地洞察到轮胎产业升级所带来的材料需求机遇。“创始人深入一线,与多家龙头橡塑企业的技术骨干反复交流,逐步构建起‘材料分子科学―配方工艺―终端应用’之间的完整逻辑链。”彤程新材总裁丁林介绍道。 在此背景下,上海彤程化工有限公司(彤程新材前身)于1999年成立,并以“为中国轮胎企业提供高品质进口化工原料”为己任,凭借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与客户导向的服务模式,迅速拓展产品线与市场覆盖面,实现了高质量行业资源的积累。

1999年—2008年:从“ 贸 易商” 身份转向“ 制造者”

随着中国制造业进入高速成长期,产业链纵深整合成为大势所趋。“在获得初步成功之后,我们面临关键抉择:是继续拓宽贸易边界,还是扎根产业,做精做深?”丁林说。彤程新材选择了后者,启动第一次战略跃迁:做减法,由“贸易商”向“制造者”的身份转变。

彤程新材毅然踏足实业,聚焦轮胎用特种化学品,在2002年,创办了首个“特种化学品”生产工厂,团队思维从“供应产品”升级为“提供系统解决方案”。2006年,随着张家港生产基地和北京测试中心相继投入使用,彤程新材完成了向技术驱动型制造企业的转型,实现了部分关键材料的进口替代,并开始反向出口国际市场,成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竞争力提升的缩影。

2018 年,彤程新材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

2009年—2018年:产业并购规模扩张,踏入资本市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业迎来从“量”到“质”的转型节点,科技创新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彤程新材在2009年完成首次并购以扩大产能的同时,也更加坚定地投入技术研发。2012年,企业在上海化学工业区布局第四工厂及研发中心,并通过战略合作掌握 C4 轻烃原料,创新性地开发出“C4叠合―官能化―靶向修饰―聚合”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该体系不仅支撑高端酚醛树脂的规模化生产,更延伸至聚碳酸酯(PC)关键单体等领域,为后续进军电子材料、航空航天等高科技赛道埋下伏笔。“正是在化学上的不懈追求,为我们筑起了最坚固的技术‘护城河’。”丁林强调。2018年,彤程新材于上交所主板上市,标志着企业全面迈入科技驱动的新阶段。

目前,彤程新材在芯片制造用光刻胶和显示行业用正性光刻胶两个细分领域,是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中国本地供应商

2019年起:跨界新材料,形成三大核心业务

近年来,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演进,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科技竞争成为各方博弈的焦点。在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周期的当下,彤程新材主动对接国家创新导向与产业链自主可控战略,以“科研创新 + 高端制造”双轮驱动,结合并购整合与产业投资,向电子化学品制造商(代表产品光刻胶)华丽转型,并逐步发展为跨行业的特种化学品生产商与综合性企业集团。目前公司已形成汽车/轮胎特种材料、绿色高分子材料、以光刻胶为代表的电子材料三大核心业务板块,拥有多家精益制造基地、研发中心及国家认可实验室,产品服务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持续践行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产业使命。

彤程新材拥有多家精益制造工厂、多家研发中心和国家认可的实验室

决胜千里:华丽转型的背后驱动力量

“外界最为关注的彤程新材向电子化学品的华丽转型,始于2020年的一场跨界收购。”丁林向《中国橡胶》杂志讲述。

光刻胶是工艺窗口要求极高的高端化学材料,是芯片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长期以来高度依赖进口,一旦出现“卡脖子”风险,整个芯片产业链都可能面临瘫痪。随着国际形势变化,2019年美国发布了实体清单,对我国断供芯片制造的核心材料――光刻胶。中国半导体产业进入至暗时刻。

关键时刻,彤程新材斥资收购陷入困境的本土科技企业科华,并加速ArF光刻胶研发,有力保障了我国芯片的自主生产,打破国际封锁。

目前,彤程新材在芯片制造用光刻胶和显示行业用正性光刻胶两个细分领域,是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中国本地供应商。

在采访中,丁林揭示了并购成功背后的逻辑:“企业上市后多元化发展是增长驱动的必然选择。我们在轮胎橡胶助剂的酚醛树脂和其他添加剂领域已经是市场领导者。电子化学品是化学化工行业技术门槛最高、附加值最大,也是国家重视的最具战略意义的领域之一。彤程新材在开发酚醛树脂的下游应用中接触到电子化学品行业,早已关注这一高门槛、高附加值赛道。当并购机会出现时,董事长做出了需要勇气的快速决策。先确定进入赛道,如何比赛并领先则基于对我们‘技术驱动 + 客户驱动’这一核心能力的自信。”

这次转型的最大挑战,在于对新领域的学习。“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客户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交学费、走弯路是难免的。”丁林表示,“幸运的是,并购企业的核心骨干高度认同彤程新材的使命价值观,而我们也极度注重对他们的保留、激励与发展。历经并购关键阶段,科华核心技术人员留存率仍保持100%。这份“零流失”的成绩单,既是市场对公司技术底蕴的肯定,更清晰传递出团队对彤程新材价值观的强烈认同与深度信赖。同时,彤程新材的集团化管理赋能了被并购企业,尤其在技术的横向拓展与纵向整合上,推动了业务的快速发展。”

贯汇中西:外企特质与本土智慧高度融合

此次采访,《中国橡胶》杂志编辑在交谈中发现,生于1972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后即加入外企工作的彤程新材总裁丁林,其管理风格带有鲜明的外企系统化烙印与本土灵活性的融合特征。

丁林曾任亨斯迈集团聚氨酯事业部高级商务总监、中国区总经理、上海亨斯迈聚氨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亨斯迈集团先进材料事业部亚太区副总裁、亨斯迈先进化工材料(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2021年,他从亨斯迈加入彤程新材担任总裁。

“外企经历给了我处理复杂业务的框架和能力,减少了彤程新材的试错成本。参与全球战略制定的历练,也在彤程新材发展的重要节点帮助我做出更合理的决策。”他坦言外企与本土企业在管理上存在差异:“外企像经验丰富的‘老人’,流程驱动,追求稳健与可持续;本土企业则像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决策链短,反应速度快,注重成本和规模效应。”

丁林总裁在上海化工区生产基地彤程电子考察走访

从跨国企业高管到本土上市公司的管理负责人,角色转变挑战巨大,包括决策模式、过程管控、资源配置、沟通方式、工作节奏等。丁林通过调整快速适应了新环境。

“首先是心态归零,认识到外企职业上的成功可能是平台的力量,与环境和时代的发展也有很大关系。新的平台是个试金石,要求我必须发挥真正的自身能力。其次,我深受‘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的影响,先虚心理解本土企业现状的合理性,而非急于证明自己。” 谈及管理,丁林强调,“管理哲学是一个组织运行的操作系统,它核心回答的是为什么管理,什么是这个组织相信并适合的管理方式。我认为每个企业都有它特有的使命,彤程新材也有自己的使命。”彤程新材经过26年的成长,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原则和特质。丁林在管理上更多的是注入灵活的领导力风格。

管理必须服务于企业的使命特质,而非个人偏好。“在彤程,我的领导风格是动态调整的。初期是‘参与型和标杆型’,亲力亲为,以身作则,带动团队提升执行力。当团队具备了完成目标的方法、路径、流程和效率变得成熟后,则转向‘教练型和愿景型’,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自主性。敬业度和创新力,往往随之自然迸发。”

丁林指出,彤程新材跻身行业领先行列,离不开两大支撑:一是张宁董事长的前瞻视野与公司专业销售团队的坚实保障,二是副董事长、原总裁周建辉长期深耕行业的扎实铺垫。这也保障了后续接棒工作的顺畅衔接。

丁林特别提到,彤程新材是一家特殊的企业,受海归创始人的影响,拥有融汇中西的企业管理特质。“幸运的是,与海归创始人张宁董事长在理念、文化上的高度一致,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厚信任,是我能在彤程新材长期服务并发挥所长的巨大动力。”

彤程新材更倾向于质量、技术和品牌导向,通过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等策略重塑企业竞争力

绿色与人才:企业崛起与新征程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中国橡胶行业高速发展,中企全球化布局突飞猛进,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谈及中国橡胶材料企业的全球地位提升,丁林观点鲜明:“过去20多年,我们见证了跨国化工公司在全球,尤其在中国市场的相对下滑。这得益于中国下游客户的全球份额提升,也源于中国企业速度、成本、规模优势及技术能力的大幅跃进。跨国企业的优越感和思维惯性使其难以真正向中国企业学习,这一趋势在中国不可逆。”

但他也清醒地指出,真正的全球化征程仍充满挑战:“中国企业若想成功出海,必须在全球品牌沟通、风险管理与合规体系、硬核技术创新、人才文化融合及ESG战略等方面持续投入,构建与之匹配的能力。”

应对逆全球化趋势,彤程的策略是主动布局。“我们顺应客户本地化需求,在欧洲设公司,在北美派销售代表,在泰国建厂。我们的国际竞争力,源于对全球客户需求的高度重视、不断提升的产品技术与服务能力,以及包括ESG在内的国际化形象。”丁林补充道。

彤程新材“材料让地球更美好”的愿景,早已与绿色低碳趋势对齐

“中国橡胶行业面临的问题与国内很多行业一样,同质化竞争激烈,内卷严重,同时高端特种产品和关键设备仍依赖进口。”另外原材料方面,“天然橡胶依赖进口,容易受地缘政治、贸易壁垒,国际价格波动影响;合成橡胶依赖石化,受国际油价和化工产业供应链影响显著。”这些问题的突破没有轻松的答案,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战略选择,“有的走成本领先路线,有的走技术领先路线。彤程更倾向于质量、技术和品牌导向,通过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等策略重塑企业竞争力。”

当前,在“双碳”与“反内卷”的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绿色与人才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对彤程新材而言,平衡业务与环境不是选择题,而是机遇。”丁林坚定地说,“彤程新材‘材料让地球更美好’的愿景,早已与绿色低碳趋势对齐。”公司不仅定期发布ESG报告,更将环保理念融入研发与运营:生物基与可降解材料是研发重点;提升能效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工厂核心KPI;高度重视EcoVadis评级,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工具。

人才建设是系统工程。在采访的最后,丁林分享了几点心得:“一是管理层要有持续学习和开放的心态,让组织感受到对人才的重视;二是激励认可机制必须到位,让成果决定晋升与奖励;三是打造鼓励好奇、协作、容忍失败、支持跨界拓展的文化氛围。”

展望未来,彤程新材的蓝图清晰而坚定。“我们将继续深耕轮胎橡胶行业,通过绿色低碳创新、海外布局和运营优化巩固优势;在电子化学品领域,则抓住机遇,在第二条赛道上迅驰成长,当前的产品与项目已为横向市场拓展与纵向供应链整合提供了巨大空间。”

“我们的目标,是坚定不移地成为‘全球领先的新材料综合服务商’。这不仅意味着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我们在多个细分领域的技术领导力、品牌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丁林总结道。


采访后记:

彤程新材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创新与转型的故事——从精确控制化学合成,到精准洞察发展大势和产业脉动。彤程新材的成功转型,背后是融汇中西的管理智慧以及坚定的战略耐心,不仅为自己绘制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更为中国橡胶乃至新材料产业如何突破瓶颈、走向高端化与全球化,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彤程范式”。

2021年入职彤程新材担任总裁,丁林经历了企业跨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采访结束的时候,他告诉《中国橡胶》杂志:“彤程新材的转型升级有特定机遇和企业的多元化发展驱动。对于其他橡胶企业,我觉得借鉴意义在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突破自己的习惯边界。跨行业后,从行业外再看向行业内,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整个组织跨行业后形成的能力提升,会助力我们在橡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愿彤程新材以创新为舟,以战略为舵,穿越周期,驶向更加浩瀚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