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风采
“催化创新未来” ,以新质生产力开拓高端轮胎用胶市场
发布时间:2024/05/14    作者: 陈志炳    来源: 《中国橡胶》杂志 订阅

4月23日~26日,第三十六届中国国际橡塑展在上海举行。李长荣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全新面貌亮相,并以“催化创新未来”为主题,全面展示其高性能材料与弹性体业务的前沿材料科学技术及解决方案。中国国际橡塑展紧邻“世界地球日”之后展开,李长荣带来环保高质量的循环聚丙烯、低碳轻量化材料、机能性鞋材和高洁净度医疗材料等产品,充分展现了对橡塑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积极响应。

展会期间,李长荣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再兴接受《中国橡胶》杂志独家专访,介绍了李长荣布局高端轮胎用橡胶材料、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产业绿色变革的战略规划和举措。

图1 李长荣化工亮相第三十六届中国国际橡塑展

深谋远虑,布局高端轮胎用橡胶材料

提起李长荣,许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这是一家来自宝岛台湾的化工企业。时钟拨回到2021年,李长荣化工并购普利司通(惠州)合成橡胶有限公司100%股权,成立李长荣(惠州)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将业务线延伸至轿车轮胎合成胶材料市场。此举让这家传统化工企业,高调进入橡胶及轮胎行业的视线。谈及此次收购,李长荣化工董事长洪再兴感叹道:“我们非常看好未来的汽车产业,并购普利司通惠州橡胶公司的最初想法,就是对李长荣已有的产品线做一个延展。”

据介绍,李长荣的企业发展史,最早可追溯至1915年,是名副其实的百年企业。1965年,李长荣化工成立,公司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至今,李长荣拥有高性能聚合物与工业科学、半导体与互连科学、永续科学三大业务支柱,往下展开了五大业务单位包括高性能材料事业处、弹性体事业处、工业解决方案事业处、电子材料事业处、生质化学解决方案事业处,足迹遍及全球。

图2 李长荣企业发展史

目前,李长荣已经在大中华区投资建设8座制造基地,包括台湾地区的大社厂、高雄厂、铜箔厂、小港厂、林园厂,以及位于大陆地区的惠州高新厂(原普利司通惠州橡胶公司)、惠州厂、镇江厂。中国大陆市场占李长荣近50%的业务比重,其中,又以弹性体(Elastomers)为核心业务。

李长荣台湾小港厂1996年建厂,是其弹性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创新基地,以弹性体(SBS)和热塑弹性体(SEBS)的创新研发和新品小批量生产为主要业务,其热塑性弹性体二期工厂于2002年扩建完成并正式投产。小港厂拥有完整的技术研发团队,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各类定制化的弹性体解决方案。

李长荣惠州厂2005年建厂,业务主要包括生产和销售应用于5G电缆的光纤胶、粘合剂、医材卫材、建材与柏油等领域的弹性体(SBS)和热塑弹性体(SEBS)产品,所售产品主要供给大陆市场。

并购惠州高新厂后,李长荣基于在车用轮胎领域精湛的乳聚丁苯橡胶(ESBR)技术,开始向更前瞻的溶聚丁苯橡胶(SSBR)轮胎材料技术发展。洪再兴介绍称,SSBR材料30%用于输送带、胶管、鞋底等产品,70%用于轮胎。轮胎是汽车产业很重要的一环,李长荣的TPV(热塑性硫化弹性体)和PP(聚丙烯)等材料产品与汽车产业也有关联,这样可以形成一个互补和协同发展的系统。

图3 李长荣惠州工厂

洪再兴在访谈中告诉《中国橡胶》杂志,李长荣将持续推进惠州高新厂的扩建计划,着重推进溶聚丁苯橡胶(SSBR)在轻量化节能轮胎及新能源汽车轮胎中的使用,以期推动中国橡胶产业向更高性能、安全、绿色的发展目标迈进。

据悉,新能源汽车领域未来将是SSBR业务的重要发力点。惠州高新厂ESBR的产能目前是5万~6万吨,未来会新增1条生产线,用于生产SSBR,朝着更前瞻、更高端的方向发展。

图4 李长荣惠州工厂

“催化创新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

谈及研发创新,洪再兴多次提到“催化创新未来”,这也是李长荣的发展理念。作为一家横跨两大循环领域的材料领航者,李长荣在亚洲和北美分别设立两大研发中心——台湾高雄楠梓研发中心和美国加州卡尔斯巴德研发中心,并由遍布全球的11个制造基地支持研发活动的落地生产。其核心研发创新领域,包括材料与技术创新、循环经济模式创新和制程创新。

具体到橡胶材料领域,2019年,李长荣高雄楠梓研发中心落成,这也是李长荣在亚洲的首座循环材料创新基地,标志着公司将持续通过科学创新翻转资源运用,向亚洲循环材料领导者迈进的一个里程碑。截至2023年底,仅用于创新材料研发的投资已达4亿元人民币。该研发中心旨在延伸集团现有的产品、开发应用材料,为汽车工业、电子消费品与民生用品、高阶半导体制程等关键领域提供绿色解决方案。

据洪再兴介绍,高雄楠梓研发中心的研发成果,会悉数运用到李长荣的产品解决方案中,并惠及李长荣在大陆地区的3家工厂。中心目前已拥有超过70个研发项目专利,覆盖稳定商业转化的解决方案。研发团队由近150位来自化学、材料、化工、分析、市场开发等领域的研发人才组成。

除了两大研发中心,在生产基地层次,李长荣在小港厂有一个专门的弹性体研发基地,主要开发弹性体未来材料。“我们只要洞察到市场有新的需求,都会由总部研发协助,专注开发新的产品。例如今年就有两个新的产品,一个是高弹性的鞋材产品,另一个是医疗产品。李长荣的研发创新在既有的技术上不断精进,也是一直朝着高端化的方向发展。”洪再兴说,“企业未来要持续长久发展,必须重视新质生产力,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根本动力。”

图5 李长荣在2024中国国际橡塑展展示其在轮胎领域的应用

图6 李长荣展示粘着剂及医疗医疗器材等领域的产品解决方案

图7 李长荣展示功能性鞋材等应用

此次国际橡塑展上,李长荣展示了其在弹性体领域最新的创新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包括热塑性硫化弹性体(TPV),高反弹热塑弹性体(SEBS)材料 Globalprene 7720,以及软质、透明且低杂质的热塑弹性体(SEBS)材料 Globalprene 9645D。

其中,李长荣开发出环保橡胶热塑性硫化弹性体(TPV),其制程废料可回收重制,减少5%~10%制程废料。相比过往车辆内外装常使用到的热固性合成橡胶,可达到约 20%~30%的轻量效果,广泛应用在汽车内外饰件、密封、发动机、底盘与转向等系统。此外,李长荣还以创新的TPV动态交联技术,开发出新型态的可回收TPV大底专用材料,该材料能与TPU、TPEE等超临界物理发泡中底相结合,实现跑鞋、篮球鞋等高性能鞋款的要求。

使用Globalprene 7720的产品设计具有可交联性及高流动性,具备可降低加工温度、节省能耗的优点,能灵活搭配各种发泡剂及交联剂使用,为发泡鞋中底提供优异反弹效果。其低苯乙烯的结构设计,则赋予成品柔软的舒适触感。

Globalprene 9645D拥有独特的结构设计,使该材料不需要额外充油即可直接用于塑料混炼加工。李长荣独到的生产技术,能有效降低不纯物及杂质的残留风险,使终端制品的颜色稳定性及安全性大幅改善。Globalprene 9645D 透明且柔软的特性,使其被广泛应用于弹性薄膜、食品包材、医疗器械、阻燃材料及粘着剂等领域。

洪再兴向《中国橡胶》杂志介绍,其乳聚丁苯橡胶ESBR拥有卓越耐磨性能且易加工,广泛应用于轮胎、输送带、鞋底、胶管等橡胶制品。中国工厂产能已通过ISO14001、ISO45001、ISO50001认证,且经IATF16949认证,符合汽车质量管理系统。产品还符合德国GS标志认证中的PAHs(多环芳烃)要求,符合欧盟REACH指令中关于生产轮胎及轮胎部件用填充油的PHAs限值要求。

全面导入ESG准则,2050目标零碳排放

当前,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大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关注点。李长荣是第一家全面导入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准则监管的台湾材料科学企业。“对李长荣来说,ESG不只是成本中心,还是盈利中心。”洪再兴告诉《中国橡胶》杂志,李长荣在2021年全新设立了一个“绿色变革小组”,专门推动跨部门和跨事业部的减碳行动,通过研发与创新思维,带动组织及合作伙伴共同向“零碳排”目标迈进。

据介绍,以“引领循环创新”和“落实绿色运营”为抓手,李长荣已有系统、有策略性地进行短中长期减碳目标设定,并以此作为企业运营决策的基础,全面朝2050年“零碳排”目标迈进。通过积极投入低碳产品研发、提高再生能源使用率、优化工厂生产流程与指标、开展各项节能行动等举措,李长荣正持续推动行业链上下游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李长荣2022年ESG报告书》显示,其2030年中期目标包括:最高减少30%的碳排放量、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15%等。2022年,李长荣在全球合计碳排放量,较前一年度(2021年)下降14.0%,减少14.96万吨;合计氮氧化物NOx排放量、硫氧化物SOx排放量、颗粒物PM排放量分别较前一年度(2021年)下降14%、44%和10%。

创新绿色材料与产品设计方面,其将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的概念纳入产品设计,拟定“LCY永续产品6R”(LCY Sustainable 6R),绿色产品营收超过32亿美元,占整体营收的6%,创新材料的产品销售额占比较基准年(2019年)提升88%。

推进节能低碳的生产与运营方面,工厂100%引入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统,并通过“AI监控系统”分析生产指标寻找最优参数。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及美国运营据点在2022年的能耗,较2021年下降8.9%,能源密集度下降4.7%。

洪再兴表示,截至目前,ESG 2030年中期目标的部分任务已经提前完成。李长荣还在做的余热利用、蒸汽发电后再利用等项目,都是践行循环经济的实际举措。“我们之所以重视ESG,是因为未来的消费趋势就是环保,消费者会越来越关注每一件产品的碳排放。碳排放高的产品不仅成本高、消费者购买的欲望也会降低。而作为企业,碳税是很大的影响因素。所有企业都重视ESG,也会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好。”李长荣还将积极开展行业人才赋能与推动社会共荣等行动,以期引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世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与未来。

采访后记:

此次专访是笔者首次近距离了解李长荣化工。供应链管理出身的洪再兴,在结束专访后仍向笔者强调“共创共赢”。李长荣和一体化生产的企业不同,作为中端,会和上游的材料供应商及下游的客户都保持非常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品质稳定,这也是李长荣业务能够广受客户好评的因素之一。另外,李长荣还会和下游的客户合作,共同开发产品、探索新的赛道。在需求相对固定的传统行业,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这就督促企业要不断创新,以新质生产力创造新未来。